重温过去的随笔,感觉十分触动,那篇随笔的名字就叫做《触动》。
一些些什么的,一些些细微的,一些些来自心灵轻微的响动,犹如树叶上挂着的小风铃,在思绪婆娑中被扇响了微微摇动着提醒什么。
似乎有什么,又似乎没什么,不经意间一闪而逝,凝望中安静凝滞。
无风的盛夏森林气息沉重,我经常觉得那得用凝滞感来形容,仿佛无法流通的空气某种实质化地黏着在肺里或皮肤上,和太阳一起烘烤森林,树木呼出的空气都是热的,重的,粘的。
也有另一种凝滞感,幽幽的,用画来形容,那是一颗树叶都停止任何一个动作,风流都停顿在原地,仿佛一切静止这一刻,又即将等待什么重新启动一般地蓄势待发,于是翠绿更绿、风铃更响、每一丝感觉都更为深刻,也更为缄默。
山雨欲来风满楼,然而即无山雨也无风,却满楼的无息风雨,充满一种还是只能用凝滞感形容的清盈凝滞感。
现实中倒在下雨,淅沥沥的雨,七星庙的庙会,免费的自助大餐,盖得严密的雨棚,下雨天还可以到处跑地吃饭洗手听歌。
唉,吃得太饱了,我的减肥要从什么时候开始?
也想去看表演了,就酱。
-----
12092023
重看泥沼录,一些往昔的心情,似乎只能自以为是地回忆得历历在目,然而即没有明确的指标性回忆定点物,也没有那种一击必杀的正确回忆感,好些能清晰回忆,却在后来的反复犹豫质疑中退却。
忘了那种心情,模糊了那时岁月,人还是那个人,感情却似乎早已朦胧褪色。
14年至15年,我和晓君闹翻,要死要活地为赋新词强说愁,还写'即爱又不爱。我想我爱的只是回忆中的你。还是要好好的。'这类诀别的句子,自以为可以潇洒远去,也不认为自己为她所原谅所爱,后来一有机会和好就扑着哭着飞速和好了,啧啧啧,世事真是难以预料。
从前心里也总有分裂的伤,一半滚烫一半冰凉,一面微笑一面狰狞,粉饰太平以削足适履,疯狂中缄默再微笑中疯狂,怨愤伤情忧郁自闭自残乃至狂躁,一种分裂的生活,一个分裂的目光。
生活似乎在眼里分成了现实与心境,现实无大事,却处处都有事,
心境一时天堂一时炼狱,以至于看世界的时候只剩下感情投射,我即无法理解晓君失去我以后的难过,也无法理解缄默中家人莫名被波及到的被伤害感。
那时病态,以孩子的目光疯狂想要执拗报复偏颇记忆里只有历历可数对我不好的父母的坏因,也憎恨总克制不住自残也总克制不住刮自己巴掌的自己,
然而有些路只有彻底迷失过才能找寻到出口,情感一叶障目,困在里头暗无天日地寻不到出路。甚至也觉得不会有出路。
岁月长河唯有顺流而下才能知道往昔风光是何种风光,才知道自己曾经的伤痛是挥霍,曾经的忧郁是自暴自弃,曾经的自闭是恐惧尝试,曾经的悲愤是不知道怎么处理的被伤害感,曾经的孤独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或者逃避社交,曾经的嘴上说挺好的是感觉糟糕得不得不接受,曾经的满不在乎是因为不敢期待能够重逢。
有那么多不知所以的曾经,也有那么多不知所以的感情,重看回去或难过或预言或喜悦或珍惜或同感...从前除了沉迷缄默美学以外还喜欢难得糊涂,如今喜欢恣意人生,喜欢的讨厌的向往的沉溺的,连逃避都如此全心全意,包含里头的逃避成分。
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那时候的人生总克制不住情感,如今却不想克制了,大喜大悲或大怒大憎,也许不该问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而该问我的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由这灵魂成分,由这心底真情,世界总是存在,我的世界却总是不同。
这大概很好说明了存在是怎么一回事,一个客观又主观的存在规律。
真想多让让从前沉迷缄默美学的我把心情说得明确一些详尽一些,世上没有同一条河流,也没有第二条岁月之河,我无法在记忆里复原同样的心情与反应乃至心得想法,阿忒修斯之船也是如此建成,然而那究疑已无法恐吓我,我还是原来那个我,毕竟当年年纪小,从干净一片的无知灵魂到历练际遇的励志中年美少女,很多事不遇上不知道,年少时总自以为应该懂这懂那,如今只觉得最为珍贵的是初生的灵魂的天然感受。
来这人间路上走一遭,挺好,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我只能从中窥见我自己的样子啊。
这挺狂妄或妄自菲薄的,仿佛这儿只有我一个人的样子,然而我看他人总不好妄自定夺,似乎是那样,似乎也可能不是那样,我失去了谈论他人模样的兴趣,只余下天然的彼此关怀的本性。
我只想问问她们怎么想的,与回应我所想的。
如此美好的世界。